您的位置: 首页
新闻中心
基层要闻

杨村煤矿:舍得“真金白银”换得“金果”满枝桠

作者: 林枫  发布日期:2025年08月14日

“小改小革一等奖居然奖励1万元,咱矿对技术创新真是肯下‘真金白银’啊!”近日,杨村煤矿下发的《关于表彰2024年下半年小改小革优秀项目的通报》,在职工中掀起了热议热潮。这份通报不仅是对职工创新成果的认可,更是激发了全员创新创造的热情。

机制为壤,让创新种子“破土成金”

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。该矿将激发职工创造力、推动技术创新贯穿工作始终。

该矿常态化开展“五小”创新、“金点子”征集、精益项目自主改善等活动,为职工搭建起广阔的创新平台。同时,配套出台一系列奖励激励机制,对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创新成果给予实打实的物质奖励,让创新能手们既有荣誉加身,又得实惠激励。这种“名利双收”的激励模式,极大点燃了职工大搞创新的热情,让“小鼓捣”“微创新”“小发明”“小创造”等“金点子”落地开花,结出“金果子”,为增强矿井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。

“我打算用这笔奖金再添置些更精良的配件,继续在创新的道路上探索。”生产服务中心职工刘涛便是这一激励机制的受益者之一。

作为一名热衷于小发明、小创造的职工,在该矿对创新人才的重视和机制的扶持下,迅速从“发明爱好者”蜕变成“技术专家”。他设计的“一种管道焊接法兰盘快速定位装置”不仅摘得该矿2024年度下半年小改小革成果一等奖,还斩获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,并入围首届全国职工“三创”大赛复赛。据了解,刘涛已有1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,6项成果成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,1篇专业论文顺利发表。今年,共有5项科技成果荣登该矿第十七届科技大会表彰名单。

事实上,刘涛只是该矿众多创新人才的一个缩影。

在小改小革激励机制的“催化”下,越来越多的职工像刘涛一样,发挥自己的潜力与创造力,为矿井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。

正如该矿党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、工会主席李勇所说:“我们始终坚持职工享受成果转化收益,确保在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及时的认可和回报。”

人才为光,照亮创新之树“繁茂结果”

人才是创新的主力军。为落实“人才兴企”战略,该矿从“金蓝领”工程到“繁星”创新人才培养计划,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。

该矿启动“繁星”创新人才培养计划,以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建设为抓手,举办创新竞赛、创新论坛、技能培训等活动,为职工搭建技能提升平台。邀请兴隆庄煤矿首席技师郭金陵深入生产一线,现场“传经送宝”、答疑解惑。组织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“线上+线下”开展“头脑风暴”和成果展示等活动,为解决生产难题“把脉开方”。实行现场引题、单位出题、专业选题、矿井攻关破题的“四级联创”模式,集中攻坚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,击破发展“瓶颈”。组建跨专业、跨部门创新“人才库”,实现“人才共享”,建立成果转化运用专业会商制度,确保创新成果从“实验室”走向“生产线”。

秉持“爱才、惜才、留才”的原则,为2025年高校毕业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,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,为矿井发展储备坚实的人才力量。

今年以来,该矿在科技投入上同比增加18%,完成副井提升系统升级以及中央泵房、十采泵房的改造,压风机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升级,实现了无人值守,每年可节约费用近30万元。

增效为肥,催熟创新硕果满枝桠

面对当前严峻的市场经济形势,该矿在成本管理上秉持“减衣缩食”的原则,精打细算压缩开支,而在对待节支增效成果的奖励上却“毫不吝啬”。

“上半年,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支降耗活动,实行节奖超罚制度,考核结果与工资奖金直接挂钩,仅采购成本就节省了约500万元。”通防工区党支部书记张彭介绍。

该矿坚守“省者为赢”的理念,开展“废旧设备翻新修复”“回收复用”等活动,根据职工贡献程度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,激发了大家挖潜增效、节支降耗的热情与积极性。不断完善精益化管理体系和自主改善管理模式,对自主改善项目采取一季一考评、一年一评定的考核方式,进行评选表彰。鼓励职工以增产提效、安全生产为目标开展改进和创新,从矿到区队再到班组,层层制定奖励机制。在奖励机制的持续发力下,上半年,该矿涌现出“金点子”“小发明”等成果共计70余项,为矿井创造效益600余万元。

“始终以国家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”为指引,明确激励主体,精准实施激励措施,充分释放创新能量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。”该矿党委书记、矿长郭赵虎表示。

(未经授权禁止转载)